经过了五年时间里700多份提案和3000多次的业界回复,本周新西兰中央政府MBIE下面的住建部颁布了2021年建筑规范更新。这次变动的规范包括了中高密度住宅的自然采光和外墙防水检测方法等等。其中最大幅度变更的是节能规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建筑规范第H1章节。
节能包括了小型建筑保温(300平以下,包括不限大小的民宅建筑),300平以上大型建筑保温,以及商业建筑的HVAC暖通系统。这将影响到建筑材料生产商、供应商、建商、设计方和业主。这次建筑规范巨变的宗旨是,凭借目前科技能够实现的产品和建筑方法去尽快的提升房屋质量以及减少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节能部分的征求意见过程中,政府给了三个选项:
选项一:达到国际标准的一半,
言外之意是现行标准还不及
选项二:达到国际标准,
大概是现行标准的双倍
选项三:超过国际标准,
大概是现行标准的三倍
有趣的是其中一半人选择的是选项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能看出可爱的新西兰人的自信和对舒适生活的美好愿景。
不过最终政府根据国情,选择了选项一和选项二之间的一档,略显尴尬。
这里针对常见的新建住宅分享一些细节。
这次新建筑规范提升了屋顶、门窗、墙体、基础楼板的保温要求,整体标准提升了约40%。
保温规范参考了英格兰、威尔士、爱尔兰这三个地方的标准,也是因为其气候环境跟新西兰相近。
新西兰的气候区域Climate zone划分也从原来的3个变成了现在的6个。这个是非常合理的,因为原来整个南岛被划分为一个气候区很不科学, 比如Nelson和Queenstown一个海洋一个陆地,纬度也很大差别,却被一直划分在了同一个气候区。
门窗的保温系数从R0.26提升到R0.45,计算方法也变成跟ISO国际标准一致。换句话说就是从要原来已经普及的双层玻璃铝门窗变成Thermal Bridge断桥铝,这还不够,甚至需要增加LOW-E膜 (天窗的要求更高)。其实这个标准在中国多年前就已经是标配,在北方三层玻璃也是很普及。但新西兰这方面的标准确实落后了很多年,迫切需要产业升级。本地市场上的断桥铝加LOW-E成本非常高,那么人们会不会担心建筑成本增加?凡事需要一个过程,这个可以参考2008年前后那段时间,新西兰的双层玻璃曾经是单层玻璃的一倍,但是随着建筑规范更改带来的产业升级,慢慢成本也下降下来,大众也都慢慢接受了。
以奥克兰为例,屋顶的保温系数从原来的R3.2一下巨幅跳到R6.6,这个要求已经非常接近于被动式建筑的标准。这也直接造成了新西兰保温材料市场占有量90%以上的玻璃纤维保温棉将很难去满足这个标准,也可以说是厚度会很夸张。
保温棉厚了几倍之后屋顶空间到底够不够用?正常的Truss靠近屋檐的地方一般只有100mm左右的空间,那么假设将来保温棉需要300-500mm厚怎么办? 解决办法是增加Truss Heel高度。那么增加高度之后阳光角超了又怎么办?特别是已经批准的资源许可的项目,需要找邻居签字重新申请资源许可变更?还是说把室内净高从2.4米减到2.1米?中国已经普及多年的岩棉、石墨聚苯板、PU聚氨酯、酚醛板等等这些保温材料有没有借鉴之处?
从时间点上来看,这将直接影响到所有现在正在进行的RC资源许可和即将开始的BC建筑许可的设计和申请。
从上面这个表格可以看出,墙的保温标准没有提高,极有可能是因为现在木材短缺。如果墙的保温标准升高,紧跟着需要墙体的厚度需要从90mm增加到140mm或190mm,这样也会倒逼NZS3604木结构规范的重大调整,对整个设计、审批、承建都会带来重大影响。
可以看出来政府不想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制造更多问题。
再看地基,对于整个新西兰来说,新规范要求独栋住宅的地基全部需要侧边和下面加保温,类似前几年开始接触的Homestar 6星以上的做法。
屋顶-墙-地基,整体的保温标准看下来越来越像德系被动式建筑的计算方式。
执行以上建筑规范有个过渡期,除了局部地区的门窗标准是到2023年11月分两步执行(Climate zone 1& 2,包括奥克兰),其余标准基本是2022年11月3日就开始实施,设计师和开发商们请注意申请BC建筑许可的时间点。
落后多年的新西兰建筑规范正奋起直追国际标准,随着建筑规范的巨变,新西兰本地的门窗生产商、保温材料的供应商、地基等等行业,都做好准备了吗?
这次建筑规范的巨变也是国家层面意识到建筑业必须担起新西兰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今天上午新西兰建设部长跟华人业内对话会议中也多次强调建筑节能首当其冲。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努力,不是一天就能转变的。到2023年底的这两年,新西兰政府会积极制定新规范实施路线和隐含碳计算工具,中期实现2030年的碳达峰,长期实现2050年建筑碳排放大幅减少,同时实现更多效益,改善健康、经济和社会影响。
提高保温标准不只是节能,同时可以改善住户的健康、舒适、幸福感。提议中有专业的医疗领域人士声称,这些改变会减少医院和家庭医生的到访病人从而节省大量医疗系统花销。